2023年最后一个热门档期贺岁档(2023年11月24日—12月31日)最终以45.03亿元的成绩落幕。
公开资料显示,贺岁档作为电影市场一年中最后一个长档期,贺岁档包含了圣诞档、跨年档等小型档期。《中国经营报》记者通过灯塔专业版发现,2023年贺岁档的票房走势呈现不断起伏的“波浪”状,而跨年档作为最后一个“浪尖”,在12月30日和12月31日共收获了超12亿元的票房,占整个贺岁档的票房收入比例约26.7%。
“贺岁档整体数据还算可以,但是市场热度距离2023年暑期档还有明显差距,一共70多部片子,但没有一部票房破十亿元,这点比较遗憾。而且票房产出还是靠周末和假期,尤其是元旦假期,许多影片的仪式感营销抬升了热度,这也说明,当下的电影市场对营销方式的依赖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位院线公司的人士说。
纵观2014—2023年贺岁档,除了2021年和2022年,产出40亿元的票房基本是常态,尤其是2015—2018年贺岁档,同期票房均在50亿元左右。而这几年的贺岁档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至少有一部票房超过10亿元的影片。而2023年贺岁档的票房冠军为《三大队》,档期内累积票房5.59亿元。
在观影人次方面,除较早的2014年、2021年和2022年年未达到1亿人次外,2023年贺岁档以1.1亿人次位列倒数第一,甚至不如疫情期间的2020年(1.13亿人次)。
不过,2023年贺岁档的影片数量和放映场次均创下历史新高。但这也意味着上座率的下滑。
灯塔专业版的数据显示,2023年贺岁档的上座率为6.7%,在自2014年以来的时间里,仅高于2021年和2022年同期,而在疫情之前,贺岁档的上座率普遍在10%以上。
“假期前两日,也就是跨年档,对整个市场的提振作用非常明显,在此之前市场甚至有点冷淡。”上述人士分析认为,究其原因,一是自2023年12月中旬开始,全国多地大幅降温,糟糕的天气降低了观众外出观影的意愿;二是岁末年终恰巧遇上考生备考、职场人赶工的忙碌时间段,而年轻观众群体往往又是贺岁档的主力观影人群;三是市场大盘自2023年9月开始逐渐降温,此后也无爆款出现推动市场。
“影院、宣传方、乃至发行方在最后时刻发力,通过营销的手段将市场热度提了起来,这让贺岁档乃至2023年度的电影市场以一个漂亮的数据收尾。”该人士说。
市场热度靠营销
灯塔分析师陈晋向记者表示,整体而言,2023年贺岁档影片供给丰富,并且城市偏好有明显差异化,大量年轻观众进场,仪式感营销破圈是2023年跨年档、2024年元旦档票房火爆的原因之一,也让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良好开端。
公开数据显示,《一闪一闪亮星星》在2023年12月的最后两天内,取得了5.51亿元票房,爆发力惊人,同时带动了跨年档也就是12月31日的单日票房突破7.31亿元,这也自2023年年初1月28日春节档以来,时隔336天全国单日票房再度突破7亿元,大幅刷新了中国影史跨年档票房纪录。
而在跨年档里,市场的关键词非“仪式感”莫属。
记者在采访以及观影时了解到,跨年档上映的影片中,多部影片都推出了“特殊场”。其中,《一闪一闪亮星星》的下雪场,影院用制雪机等设备在电影放映时制造下雪的氛围,《金手指》的暴富场,送金色的一桶爆米花,宣传口号是“新年第一桶金,一桶暴富”;《潜行》的彩票场,送观众大乐透的彩票,可以拿回去自己兑奖;《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的蹦迪应援场,观众在影院带着发光手环和手灯,可以一起欢唱;《年会不能停!》啤酒场给观众发啤酒,边喝啤酒边看喜剧人大联欢;而《非诚勿扰3》甚至搞起了橙子场,用非“橙”勿扰的谐音梗,给观众再添银幕之外的新包袱。
这种通过刻意营造“仪式感”的营销在票房上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灯塔专业版的数据显示,12月30日—31日的票房分别为4.7亿元、7.3亿元,观影人次分别为1112.3万人次、1744.8万人次,上座率分别为18.7%、29.3%。
但记者注意到,2023年12月30日开始的爆发仅维持了两日,在2024年1月1日,各项市场数据便迅速跳水。2024年1月1日的票房较2023年12月31日减少超50%,为3.3亿元,观影人次减少至804万人次,上座率缩水至14.2%。
“一方面因为高口碑的电影太少,尤其是贡献了大部分票房的电影正面临口碑争议。另一方面,票房是受到了仪式感营销的拉动,营销方式的创新的确能够在公映初期迅速提升热度,但是市场的长久运转还是需要靠内容和口碑。”从事电影制片的(金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