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格局

元描述: 本文深入探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分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优势互补的区域联动格局、打造整体性、一体化、互联互通的合作治理体系、形成多功能、宽领域、重点突出的融合发展机制等关键环节,并结合案例和数据探讨如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引言: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伟大征程。在这个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引擎,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制度保障。区域协调发展,不仅仅是促进经济增长,更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绿色发展、维护国家安全,最终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格局

一、 全方位、多层次、优势互补的区域联动格局: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区域发展呈现分化态势,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南部与北部地区之间发展差异较为明显。这些差异的形成归根结底是体制机制问题,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优势互补的区域联动格局。

1.1 四大板块协同发展:

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地区四大板块在产业结构、自然禀赋等方面存在差异,应当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发挥各自优势,构建优势互补的国土空间格局。

  • 西部地区: 应当发挥“西能东输”的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能源资源开发,建设重要的生态屏障。
  • 东北地区: 应当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优势,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振兴东北经济。
  • 中部地区: 应当发挥“承东启西”的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
  • 东部地区: 应当发挥“沿海开放”的优势,打造面向全球的高端制造业中心,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1.2 三大城市群协同创新: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湾三大城市群在科教、制造、国际金融等方面各有所长,发展定位不同,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应当立足各自特点,制定相应目标,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加快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更好地发挥其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 京津冀城市群: 重点发展科技创新、高端制造、服务业等产业,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带动环渤海地区发展。
  • 长三角城市群: 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
  • 粤港湾城市群: 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科技创新等产业,打造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带动珠三角地区发展。

1.3 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具有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应当更好地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探索出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

  • 长江经济带: 重点发展绿色产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产业,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构建上下游协调发展的产业链。
  • 黄河流域: 重点发展生态保护、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打造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构建上下游协调发展的产业链。

二、 整体性、一体化、互联互通的合作治理体系:

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涉及地区间的府际合作和部门间的跨界合作,各行动主体需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割裂思维,打造整体性、一体化的区域治理体系。

2.1 优化府际合作方式:

要持续优化府际合作方式,理顺机构编制和条块关系,进一步扫清体制机制障碍。由于驱动力强度和资源互赖程度的差异,地方政府可能选择不同的合作态度和模式。因此,要以生态治理、交通一体化、产业链整合、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为抓手,强化自上而下的驱动力和地方政府间的资源吸引力,加强战略实施中运行机制、 政策工具和重大项目的对接整合。

2.2 发挥市场机制和协商机制的作用:

要发挥市场机制和协商机制的重要作用,加强碳市场、数据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等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促进各类要素在区域之间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通过资源交换激发合作的内生动力。例如,上海数据交易所着力打造全国数据要素市场核心枢纽,高效推动长三角数据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

2.3 强化区域协商共治:

要强化区域协商共治的水平和能力,不断创新协商机制,以联勤联动、联席会议、交流互访、府际协议等方式促进府际交流,构建基于信任互惠的合作网络,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增强区域交通互联性、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例如,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从2009年至今已召开多次,三省一市共商区域内重大事项,形成了可持续的制度安排。

三、 多功能、宽领域、重点突出的融合发展机制:

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聚焦多重功能的实现,秉持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开展体制机制创新。

3.1 多重功能实现:

区域协调发展的多重功能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 促进高质量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产业链融通互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信息共享和流程互联互通,深化政务服务合作,优化营商环境。
  • 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从整体上谋划和建设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利益共同体建设,缩小教育、医疗等方面公共服务的差距。
  • 助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统筹考虑发展与安全、局部和全局、城市和乡村、陆地与海洋之间的关系,地区之间共同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协同促进生态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

3.2 重点突破: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应当树立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既要通盘考虑又要抓住主要矛盾。要重点突破,以雄安新区建设为抓手,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先行先试,发挥长三角等区域“开路先锋”的重要作用;要以点带面,发挥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聚合功能;要取长补短,推动东西部对口支援制度走深走实;要错位发展,以主体功能区推进国土空间高效利用。

四、 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案例:

4.1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旨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近年来,京津冀三地积极推动产业协作、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北京积极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产业向河北转移,促进区域产业链协同发展。

4.2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旨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积极推动产业协作、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上海积极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4.3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旨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近年来,粤港澳三地积极推动产业协作、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香港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区域金融、科技、服务业等领域合作发展。

五、 区域协调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5.1 挑战:

  • 体制机制障碍: 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冲突,以及地方政府间协调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区域协调发展。
  • 资源要素流动不畅: 区域间资源要素流动不畅,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难以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
  • 生态环境问题: 区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加强协调和管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5.2 机遇:

  • 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市场需求增长: 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区域间产业合作和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 科技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六、 总结:

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引擎,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打破深层次的制度性障碍和壁垒,促进体制机制的更新优化,开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常见问题解答:

1. 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有什么区别?

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更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含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交流等方面。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

2. 区域协调发展如何促进共同富裕?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促进共同富裕。

3. 区域协调发展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从而实现绿色发展。

4. 区域协调发展如何维护国家安全?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区域间合作,增强区域安全意识,提升区域综合实力,从而维护国家安全。

5. 区域协调发展如何促进文化交流?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区域间文化交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区域协调发展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论:

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引擎,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打破深层次的制度性障碍和壁垒,促进体制机制的更新优化,开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