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五个中心”,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

元描述: 上海正加速建设“五个中心”,旨在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本文将深入探讨上海城市发展规划演进逻辑、科创中心建设、城市能级提升、人才战略及全球化趋势等关键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吸引人的段落:

上海,这座充满着无限活力的东方明珠,正昂首阔步迈向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征程。从“四个中心”到“五个中心”,从“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到“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城市发展规划的演进逻辑彰显着时代变革的步伐,也折射出这座城市不断自我超越的雄心壮志。放眼全球,上海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以自身优势引领中国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如何打造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本文将与您共同探讨这些关键议题,并洞察上海未来发展方向。

上海“五个中心”的战略意义

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演进逻辑

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逐步演进而来的。从最初的“三个中心”到“四个中心”,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城市发展规划不断优化,目标定位不断提升。

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一个重要考虑就是代表国家来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积极承载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中的管理、协调、控制职能,为它们提供进行区域和全球业务的市场、平台。

“五个中心”建设是上海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战略举措,是城市发展规划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上海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抓手。

上海科创中心的战略地位

今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10周年。“科创”之于上海,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上海是一个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城市,要发展必须进一步发挥科教和人才优势,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

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目标是要对标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世界级城市,在综合实力上实现突破,而非局限于专业领域。学习新加坡在专业领域的特色,学习中国香港在金融和贸易上的优势,同时保持自身面向全球尤其是欧美的特色,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方向。

上海城市能级的提升

在提升城市能级的过程中,上海应该怎样“扬长补短”?

上海城市能级提升的核心在于“两头抓”:

  • 一头抓高技术含量,大力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闯、创、育”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三大关键词。
  • 另一头抓高知识含量,这和国际经济中心建设以及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上海需要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提升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知识含量。

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现状及挑战

现在几个中心的能级确实还不够高。从深层次上讲,这与发展路径有关。纽约、伦敦、东京、巴黎등城市发展表现为一种自然过程的迭代升级,结构性矛盾较少。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和融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充分借助了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充分发挥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后发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上海特点的跨越式发展路径。它在较短时间内构建起“五个中心”的基本框架及相应功能,并持续实行迭代升级,但也带有缺陷和问题,特别表现在规模形态与功能等级的明显反差上。

例如:

  • 金融中心:股票市场交易量规模、上市公司数量可以说世界领先,但金融当中能级最高、最具有附加值的定价权,差距还比较大。
  • 航运中心:运输能力、港口配套等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但高等级的航运服务特别是海事、船舶租赁、保险等还较为薄弱。
  • 贸易中心:上海已经是全球订单中心、展示中心和交易中心,但贸易的结算、清算功能还相对薄弱。
  • 经济中心:产业现代化程度依然不足,真正能够在全球范围发挥引领作用的产业,要么市场规模份额还比较小,要么还没有全面掌握自主的核心技术,且依然缺乏由我们制定和输出的国际标准。

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未来方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启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

在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配合好,促进“五个中心”之间的耦合和协同问题,是需要重点考虑解决的问题。

“五个中心”之间具有很强的耦合机理,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目前,“五个中心”建设基本上还是由相关部门分管,但有越来越多的功能交叉和业务融合,需要市一级加强统筹与协调,使“五个中心”功能上更加耦合,更好发挥协同效应。

新形势下,“五个中心”建设的战略意义

有海外舆论提出,世界正在进入所谓反全球化、逆全球化阶段。您怎么看?

近年来,全球化进程确实发生了新的变化,但这并不是什么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问题,而只是改变了一种方式。

全球化出现的一些新变化,从本质上来讲是“再平衡”。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只是一个现象,不能将这个现象扩展到整个全球化。事实上,在新型全球化中主要起作用的不是欧美国家政府,而是跨国公司。它们看到原来“三极平衡”中的脆弱性,所以有意识地去适当调整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空间布局,开始更多考虑近岸布局。

在这个变化中,我们更要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要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分工与合作,才能最优配置,才是效益最大化的。在这一目标驱动下,全球化进程不会终结。

“五个中心”建设的全球化趋势

伴随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全球化的方式、构造、路径等会有所调整和变化,但全球化的持续进程仍将继续并不断深化。

全球化程度加深: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日益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将驱动全球化程度不断深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跨国公司网络的不对称分布,从而在全球多个区域形成更多的价值链节点以及更紧密的生产网络连接。

全球化领域拓展: 过去的全球化主要是制造、金融部门的全球化,表现为全球货物贸易和资本流动,由此也促使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数量大幅增加。新型全球化越来越表现为“非物质化的全球化”,突出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球跨境数据流通激增,二是新兴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五个中心”建设的外部环境变化

外部环境变化特别是外部冲击,确实对“五个中心”建设有影响。

新形势下,“五个中心”建设的战略意义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显得更加重要。 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供应链有部分确实转移出去了,但大体是按照市场和劳动力成本进行的选择。这部分是可以转移的,但它的区域总部功能,包括管理、控制、协调的功能不会轻易转移。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一个重要抓手就是要充分发挥区位、人才等优势以及服务、管理和辐射、枢纽等功能。

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关键要素

优化营商环境

举个例子,20世纪80年代,英国伦敦与德国法兰克福两个城市争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尽管法兰克福的区位不比伦敦差,基础设施等条件还优于伦敦,但伦敦有更好的营商环境,包括放松金融管制、市场准入自由与便利、公平竞争、具备更大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等,从而更具创新创业活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区位、基础设施条件等不足,结果是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法兰克福则作为欧洲的金融中心。

上海是一座具有深厚商业文明基础的城市,讲规矩、守信用的契约精神传统历久弥新,构成营商环境的鲜明特点。随着时代进步,营商环境的内涵不断丰富、标准日益提高,需与时俱进地优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上海对照世界银行指标,加强改革措施,在营商环境改善上取得明显进步。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提高行政办事效率,为企业的开办及前期运作提供更大便利,固然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营商环境中更核心的内容是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权益保护、高效透明。

集聚人才、用好人才

上海在集聚人才、用好人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对于高技能、专业人才来说,上海能成为其首选之地的最大吸引力,在于能提供创业、发展和成就自我的最佳机会。

只有集聚全球资源,提供便利的全球网络交流,打造充满发展机遇、拥有鲜活文化和社会气氛、能够获得世界级享受、可以自在展示自己和实现梦想的地方,才能真正成为全球高技能人才流动与集聚的首选之地。

过去,在吸引高技能人才方面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是认为高生活成本是吸引人才的障碍,二是认为只有宜居环境才能增强人才吸引力。其实,这两个方面恰恰是纽约、伦敦等全球城市的“软肋”,上海也是如此。如果一味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不仅是“扬短避长”,而且并没有找到要害。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基于“五个中心”的独特优势,实施卓有成效的人才政策,为全球人才提供充分实现个人价值、发挥个人特长的广阔舞台。

通常来说,人力资本增值机会主要来源于全球城市的财富高地、知识高地、创新高地、文化高地等。在这些高地上,由于发生高频率的价值交易、高度复杂性的知识交流以及面对面的紧密接触,人们可以获得国际的、先进的知识、经验和资源,进而最大限度地获得比较收益差异与人力资本增值。也就是说,只有在财富高地、知识高地、创新高地、文化高地等基础上,才能支撑起人才高地。

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潜力与展望

上海的全球性功能拓展

  • 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把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融为一体;
  • 作为世界体系的节点和枢纽,成为联结“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桥头堡,特别是服务于共建“一带一路”;
  • 通行“全球村”标准和规则,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载体,推动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具有更多的话语权。

上海的城市文化和认知模式

在历史演进中,上海保留下来两条重要“遗传信息”:

  • 近代以来作为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地位始终未变,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始终发挥重要作用。
  • 这座城市始终洋溢着开放的天性。

正是在这些城市特质的张力下,上海逐步形成了可贵的城市文化和认知模式,并逐渐累积沉淀于城市系统之中,成为独具魅力且一脉传承的城市品格,即“开放、创新、包容”。

  • 开放: 上海在思想观念、科学技术、城市治理、组织机构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因循守旧、不安于现状,善于接受新事物、勇于变故易常、不断推陈出新的明显特征。
  • 创新: 上海特别注重创新,不仅指科技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
  • 包容: 上海既有“海纳百川”的吸纳,又有“大气谦和”的同化。

在此基础上,相信未来的上海在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的新征程上,将继续产生大量混搭的新奇点和新事物,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继续增强这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与竞争力。

常见问题解答

  1. 上海建设“五个中心”的目标是什么?

上海建设“五个中心”的目标是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引领中国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

  1. 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面临哪些挑战?

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面临着能级提升、功能耦合、外部环境变化、人才吸引等方面的挑战。

  1. 上海如何优化营商环境?

上海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措施,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权益保护、高效透明等方面加强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1. 上海如何集聚人才、用好人才?

上海需要实施卓有成效的人才政策,为全球人才提供充分实现个人价值、发挥个人特长的广阔舞台,打造充满发展机遇、拥有鲜活文化和社会气氛、能够获得世界级享受、可以自在展示自己和实现梦想的地方。

  1. 上海建设“五个中心”有哪些潜力可挖?

上海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世界体系节点和枢纽功能、全球治理载体功能的潜力,可以进一步拓展城市的功能和地位。

  1. 上海的城市文化对建设“五个中心”有何助益?

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文化,将继续增强这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与竞争力,为建设“五个中心”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

结论

上海建设“五个中心”是城市发展规划的必然结果,也是上海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抓手。上海需要抓住全球化趋势,优化营商环境、集聚人才、不断提升城市能级,最终实现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相信上海这座充满着无限活力的东方明珠,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将继续创造新的奇迹。